许晨阳离开北大前的逆耳忠言:中国学术科研界有三个问题
上周,“80后”数学家许晨阳离开北京大学,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执教。
临行前,他在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接受媒体采访,情况如下:
中国的数学处于赶超地位,在数学科研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进步。
许晨阳表示:“我刚回国时,国内从事代数几何研究的学者比现在要少很多。五年来,很多从美国、欧洲等地毕业的优秀人才,都选择了回国。而且现在国内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博士。中国在数学研究方向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,如果能诞生一些数学大师,形成一个正向循环,那么未来的发展必将无限光明。”
加入MIT并不是因为在北大过得不好。
选择麻省理工的原因,一方面出于自己发展的考虑,同时也会帮助中国代数几何的发展。
“中国的代数几何要发展,也需要参与国际合作,取得一定的话语权。”
物质条件已经不错
软环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
在许晨阳看来,国内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:“根据回国这几年的观察,我觉得物质方面条件已经不错了,但是在软环境上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。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很好的纠正,相信中国的科学会发展得更好。”
问题之一:学风比较浮躁
“一个问题是,我感觉国内的学术界有些地方比较浮躁。”许晨阳举了个例子:“我当时在国外的时候,对学术之外的事情,比如说毕业后怎么发文章、几年以后怎么职称晋升、竞争什么人才计划等,都考虑得比较少——大家要更单纯一些,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把学术做好。”
此外,许晨阳认为,国内好像有这种现象:出个结果一定要发个新闻。
“学术成果应该让内行来评价,但新闻主要不是给内行人看的,所以有点外行引导内行的价值取向。”
“我觉得现在国内做研究有一点‘等不及’、急于求成的意思。当然,可能在一个社会在发展很快的时候,这是一个普遍现象。我觉得也不光是学术界,可能各行各业都有。”
问题之二:学术造假得不到惩处
“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学术不端不被惩罚。”许晨阳说,“据我所知,数学领域的造假事件很少。但从新闻报道来看,别的领域涉嫌学术造假的事情时有曝光,其中有刚起步的学术新秀,也有如日中天的大牛。”
“让人吃惊的是,涉嫌造假的事情被曝光很长时间了,一直没有处理的消息,更谈不上具体的惩罚措施。”
判断学术造假很难吗?
“这对于同行来说应该不是多难的事。”许晨阳说,只要认真核查实验过程的原始数据,就应该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。至于有些报道中提到的‘一图多用’,更让人觉得是故意造假,而不是‘缺少经验’、‘不懂规范’。”
他认为,对于涉嫌学术造假现象,处理时如果避重就轻、文过饰非、不了了之,对专心做学术人的打击是很大的。
“他造假之后,什么基金、项目、头衔、职务都得到了,但最后也没有受到什么惩罚,你让那些专心做学术人的怎么想?”
“如果一个国家连对基本的学术规范、学术原则都马马虎虎、缺少尊重和敬畏,我觉得是挺可怕的。”
问题之三:对年轻人支持不够
“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,是对年轻人支持不够。”许晨阳认为,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年轻人为申请各种项目耽误太多时间,在学术管理层面机会太少。
他举例说:有时候科研经费一下子拨很多给某个学术大牛的课题组,比如一年几千万元。“在我自己看来,与其把几千万元拨给一个大牛,我觉得真不如把这个经费平均一下、多支持一些年轻人,比如增加优青、青千的数量,让他们少为申请项目发愁。”
许晨阳认为,现在的问题是:一边是有能力的年轻人为申请各种项目耽误太多时间,一边是功成名就的大牛在怎么使用经费上花太多时间。
“我就觉得现在锦上添花太多、雪中送炭太少,应该对年轻人支持更多一些。”
“当然也要警惕另一种倾向——一旦一个人学术做的好了,就立马提拔当领导。”许晨阳说,因为有的人可能他就是科学有天赋,你让他做其他事情他也做不好,对他的天赋也是一种浪费。“在学术界里面做这种事务性的服务,得有一定的学术,但不是说学术越好,协调、组织能力就越强。”
许晨阳说:“国家现在硬条件方面投资很大,如果能在软环境方面做得更好,这些硬投资会更有效,那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速度就会更快,也不辜负社会公众对科技界的期待。”
——本文转自:华裔教授专家网,有删减
——版权归《知识分子》特约记者李晗冰所有。
推荐阅读